第二十一章 宝镜问世
如果以粮食为基准,在唐代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后世的两千元。银贱铜贵,一贯铜钱虽然官方是一两银子,但实际上铜钱要比银子的价值高一些。
徐齐霖对镜子的定位是奢侈品,还不是一般的奢侈品,一面巴掌大的小镜子他估计能卖到百贯,一尺见方的则在万贯上下。
换算成后世的货币,那就是二十万和两千万,说是天价都不过分,尽管这样比较并不是很贴切。
如果按照唐朝官员的俸禄来衡量,禄米、人力、职田、月杂给、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加在一起,一品官员的年薪大概是八十多万,九品是七八万。
徐齐霖是五品官,年薪是三十万上下。相对于镜子的价格,连他都觉得有点贵,心里也是有些忐忑。
所以,他觉得先试试水,或许更把握。拍卖自然是他最先想到的,可是否次次如此,他也有点拿不准。
如果明码标价,作为正常商品出售,那就要得到一个参考的依据。
同时,徐齐霖还有着更为宏大的布置,就是成立一个类似于后世商品交易所的民间机构。
对于商品交易所的章程,徐齐霖倒是制定出来了,有些粗略,但主要的几点都包括进去了。比如交易所会员
<本章未完请点击"下一页"继续观看!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