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章 黑贵白贱
这种文化的载体——彝书面临着逐渐散佚的危险,像是乾隆三十九年(1774),一位叫黄继的彝人曾发出感慨:
余上世祖考世系,往往迭出于夷册书籍,而当今圣朝专以四书三坟五典之道统一天下,而夸册字迹恐愈久而磨灭殆尽,后世之子孙即欲考而失据,能不私心悼叹而隐忧先世之失传哉~
包括《(彝族)杨氏支谱》亦称:
自改土而后,夷书之散佚多矣。
政治特权与正统性的丧失,使彝书的传承者——布摩的神 圣光环逐渐暗淡。
布摩逐渐成为一种单纯从事祭祀、占卜、看风水的职业,与统治权力无关,并且这种职业这许多地方还面临着佛教的挑战,请和尚做道场、解生、预测在大方普底等地逐渐普遍化。
在这种背景之下,跻身布摩阶层的途径变得多样化起来。
而且需要说明,同其它彝区一样,黔西北彝族的构成相当复杂,大致有黑彝、白彝两种,此外还有红彝等。
通常认为黑彝是贵族,在经济上与政治上都有雄厚的势力,而白彝等则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,即所谓的“黑贵白贱”。
许多被访者声称土目全是黑彝,但也有人将土目、黑彝、白彝自上而下
<本章未完请点击"下一页"继续观看!>